中国养老服务体系研究变迁(1994-2019)

2021-01-04 鹤曈园

1994年我们国家《中国老龄工作七年发展纲要》颁布出台,标志着中国养老服务体系进入国家统筹发展计划中,但是当时发展特点是国家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老龄政策是嵌入在经济发展之中,并没有形成一个独立的政策系统。

本文系盘古智库特约研究员,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韩烨在老龄社会30人论坛系列专题研讨会(39)青年学者专场(一)中的发言整理。


问题的提出


这项研究选取1994年为研究的起点,是因为1994年我们国家《中国老龄工作七年发展纲要》颁布出台,标志着中国养老服务体系进入国家统筹发展计划中,但是当时发展特点是国家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老龄政策是嵌入在经济发展之中,并没有形成一个独立的政策系统。时间跨度到2019年,一是因为数据具有可得性,而是因为2019年国家将人口老龄化上升到战略高度,使我们的研究更具有前瞻性。


首先,回顾25年来整个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我们发现这25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态势日益严重。截止到2019年末,我们国家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了2.54亿,其中65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了1.76亿。根据相关部门的数据预测,到2025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在我国将突破3亿。总体来看,中国老龄化呈现“三超”特点:

1,人口规模超大,就像我们刚才国家统计局的数字显示的一样。

2,增长速度超快,很多发达国家进入老龄社会漫长过程长达80-100年,我们国家在短短十几年之内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

3,老龄化水平超高。就像刚才胡老师讲的这样,80岁以上老年人口数呈现不断上升的态势。在如此严峻的老龄化形势之下,我们国家养老格局中家庭保障功能在不断减弱,老龄化与家庭功能小型化、少子化并存。


第二,老有所养问题已经从经济保障不足动态地转化为服务供给不足。在这25年中,我们国家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伴随着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的并轨、城乡居民养老金的并轨,职工退休金、居民退休金不断提高,老年人收入水平不断上升,原有对于经济保障不足的问题已经基本得到结局。当前最突出的问题是广大老年人对于养老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与居家社区机构这种不同模式的供给呈现了结构化困境。


第三,养老服务政策供给框架已经搭建完成。从2013年35号文件《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出台,养老服务领域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都呈现出政策红利,有了井喷式的政策发展,但是我们回顾这七八年的发展过程,发现有些针对老龄服务的政策缺少一个联动机制,落地效应还需时间检验。


第四,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老龄工作领域“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的发展方向,就是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并且强调了要健全养老服务的综合监管制度”。


根据以上四方面现状,本研究希望通过理论脉络的演进来发掘一下未来我们国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方向。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本研究使用的方法是现在国际上比较流行的CiteSpace可视化知识图谱软件,数据来源是知网学术期刊数据库。我们使用高级检索功能,以“养老服务体系”为主体关键词,文献主要是来源国内的南大核心和北大核心,将检索控制在1994-2019这25年间,共收集到了688篇学术论文,排除了17篇会议摘要、书评或者是报纸报道非学术性文章,最终选取671篇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


研究整体进展分析


我们通过软件生成了一个关于1994年到2019年的整体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知识图谱。我们发现,研究整体呈现以下特点:

首先,研究主题文献数量是不断递增,而且与我们国家整个老龄化态势处于同步的阶段。

第二个是研究热点多为养老模式选择,有经典的三种模式,“9064”、“9073”、居家社区机构,还有一些新兴的模式,比如现在依托大数据、互联网智慧养老模式,还有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PPP模式,包括文养结合的模式、旅居结合的模式等。例如表1中,就是在知网上养老服务体系上Top10的文献,包括出现高频词的年份、中心性,还有关键词时间跨度的搜集。

640.png

第三,研究聚焦本土国情。有些学者依托小样本数据,对一个省一个市的养老模式进行研究,还有一些用人大数据库还有北大数据库,对整个中国特色的养老模式进行整合分析。

第四是研究领域逐步扩大,就像知识图谱演进那样,所有关键词都呈现出一个树状或者伞状的结构。


研究主题变迁历史


我们根据知识图谱的演进包括国家政策变化,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第一,初探阶段。第二,板块式阶段。第三,整合板块、体系完善阶段。第四,体系优化、放开市场阶段。

第一,“初探”阶段。从1994-2000年进入老龄社会开始,整个学界关注的焦点就是从养老保障如何从经济给付转移到服务给付,以家庭为主非正式照料体系开始逐步向以政府为主供给的正式照料体系过渡。在这个时期整个养老服务体系研究是比较集中的,而且伴随着国家“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政策提出,研究主题大多集中在家庭养老如何向社会化养老过渡的核心领域。

第二,“板块式”阶段。从2000年开始“未富先老”、“未备先老”成为了中国老龄化社会的重要特征,这一时期我们的研究基本形成了主要的三大板块:一个是养老机构研究,第二个是依托于政府购买服务、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的社区养老研究,第三个是家庭照料下居家养老转移的居家养老模式研究。这一期间,主要的研究关注点是坚持居家养老服务为主的养老服务体系核心的构建,家庭、社会和政府共同承担是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无论城市还是村,家庭养老或者个人养老都不可能完全化解老年人的照料风险,因此我们提出社会化养老模式为最终的目标。

第三,“整合板块、体系完善”阶段。从2013年35号文出台,包括2015年关于医养结合的84号文出台,我们学界将研究焦点进一步关注在“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选择与创新上。同时,在这一阶段历经了前一阶段“板块式”研究之后,专家学者纷纷从服务体制改革、专业化升级、优惠政策落实、监管体制改革等方面入手,加快养老服务业的综合改革为目标,提出建立多层次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为突破口。这一期间形成了很多经典的研究,这些研究都很具有实操性,并且强调了政策的因地制宜,包括一些城市模式如何构建,农村养老模式如何进行进一步可持续发展。

最后,“体系优化,放开市场”阶段。这一时期,“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规划出台,进一步鼓励了互联网、大数据等企业进入养老服务业,并且强调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健康养老服务质量和效率。与此同时,在健康中国国家战略背景下,进一步推进“医养结合”,推进整个生命周期视角下养老服务应该如何进构建成为学界研究和探讨的主题。例如,实体模式和虚拟模式的融合、长期照护与养老服务的衔接、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在养老市场中的创新等。


“十四五”时期重点的研究方向


首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探寻更强有力的符合本土化的理论支撑。我们在整理现有国内关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文献时发现,建设中国特色的养老服务体系其实应该寻找并构建我们本土化的理论支撑。我们希望在未来研究方向是符合我们“十四五”及2035远景规划中强调的那样,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支撑的理论思想。

第二,明确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供给的动力机制。我们知道现有的养老机构有在民政部门注册的,还有在工商部门注册的,虽然大部分省份已经在政策供给时给予两类机构相同的注入门槛和红利支持,但是民非组织和企业组织在享受政策红利落地的过程中还存在一定差距,这就造成有些养老企业、养老机构想进入这个市场,但是缺少一定动力机制,因此这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第三,进一步拓展融合式养老模式研究。未来的一个核心是整合现有的养老资源以及从系统论的视角来构建以居家社区机构横向融合、实体虚拟纵向融合、医养康养服务融合和事业产业业态融合的综合服务供给机制。通过构建一种融合式的养老服务模式,能够为现有养老社会组织及养老企业提供一个实践的支撑。

第四,继续开展以老龄人实际需求为前提的实地调研,以及微观数据搜集的实证工作。这方面既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又可以借鉴各个不同地区的模式,看到更多区域之间研究的对比,为建设中国特色的养老服务体系提供实证支撑。

最后,要重视并回归家庭政策理论研究,将家庭政策与社会政策进行有效的衔接。这样能够突出家庭养老的核心地位,明确家庭养老的功能,为我们建设中国特色养老服务体系提供一个坚强有力的家庭支撑。